日期:2025-08-09 09:08:45
(吴小如(1922.9.8~2014.5.11),安徽泾县人,著名书法家、诗人吴玉如先生的长子,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先后就读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并于1949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俞平伯先生的入室弟子,跟随俞平伯45年。吴小如在中国文学史、古文献学、俗文学、戏曲学、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图片
论及文章本身,首先应当留意到其在体裁方面的特性。它属于 “赋”,并非纯粹的散文,亦非诗歌,更非当下的散文诗。它是以较为自由的句式所构成且带有韵脚的散文,然而却饱含着浓郁的诗意。在当时,这是一种崭新的文体,是古典散文挣脱骈文的束缚并取得胜利后的一项新成果。
图片
不过,这种新体的 “赋” 写作难度颇高,自宋代的欧阳修、苏轼之后,便鲜有人尝试了。既然它是 “赋”,就理应具备赋的特质。《文心雕龙・诠赋》有言:“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苏轼创作这两篇赋时,并未如汉魏六朝时期的作家写赋那般大量堆砌辞藻,然而相较于他自身的其他文章,文采显然更为丰富。
图片
至于 “体物写志”,《赤壁赋》是以 “写志” 为主,“体物” 的部分着墨不多,却也精妙警策、凝练集中,形象鲜明生动。作者在赋中所铺陈的内容,主要并非景物与事件,而是抽象的道理。但作者所阐述的抽象道理是通过形象、比喻、想象、联想以及凭吊古人与沉醉欣赏风月等方式来达成的,并不显得空洞乏味或枯燥无趣。
图片
这是在古人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的成果。试将欧阳修的《秋声赋》与之相较,欧赋的说理内容就未免过于抽象了,因而不及此赋更能扣人心弦。此外,汉魏的赋通常在开头与结尾皆有短小篇幅的叙事,中间设有主客问答,此文亦具备。由此可见,作者并未脱离传统 “赋” 体的规范,就体制而言,它依然符合创作 “赋” 的要求。
图片
我们讲,文学作品需要继承传统,却未必要求其必须遵循旧有的路径。苏轼正是秉持着这种创新的精神来撰写《赤壁赋》的。
其次,从贯穿整篇的思想内容来看,《赤壁赋》所反映的有两个方面的意思:其一为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与《念奴娇》的开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的意思相近;其二是把握时机沉醉欣赏大自然的江山风月,也就是《念奴娇》结尾的 “一樽还酹江月”。
图片
而主导的思想更侧重于后者。但这两层意思皆是从篇中所吟唱的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两句诗衍生出来的,由此不难看出苏轼的立足点以及采取这种生活态度的缘由。
或许有的读者会言,《赤壁赋》当中并没有什么值得肯定的进步思想,不过是主张 “及时行乐” 罢了。此话诚然不错。
图片
但在这篇赋中 “及时行乐” 的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呈现出来,读者所感受到的是作者期望一个人不要无故地无病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实则并不切实际的幻想境界;而应当适应现实,在当下这种宁静安适的(尽管它是短暂的)环境之中,不妨沉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之内。
图片
而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有一种魅力,即大自然的美足以令人流连忘返,不得不为之沉醉。这种沉浸于当下惬意的境界中的满足感,正是苏轼一贯的生活态度。尤其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这种生活态度相较于畏缩不前、忧心忡忡或者无所作为、意志消沉,显得更为乐观豁达,更具生机与情趣。
图片
故而,在特定的生活条件下以及在常人已难以忍受的处境之中,这种生活态度应当说尚有其可取之处。而作者在《念奴娇》的收尾处,虽说了 “一樽还酹江月” 的话语,却并未摆脱 “人生如梦”(一本作 “人间如寄”)的空幻与悲哀。与这篇赋相较,就显得略有不足了。
图片
由此观之,《赤壁赋》在艺术方面的成就乃是主要的。作者在篇中尽情施展着纵横不羁的想象力,仿佛 “所向无空阔” 的 “天马”;同时又展现出作者细致的文思,严谨的法度,无论是遣词造句,都并非毫无依据、毫无渊源地脱离传统艺术根源的肆意妄为。
图片
作者独出心裁的创新之点无一不是建立在深厚且坚实的功底基础之上的。清代方苞评此文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摹效,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调适而鬯(畅)遂也。”此评可为定论。
图片
大概表面看上去似是挥洒自如,仿佛未曾耗费什么力气,实际上却是思路严谨缜密,一丝一毫也不马虎:这正是苏轼文章令人难以企及之处。
接下来咱们逐段展开分析讲解。全篇总计分为五段。
第一段从起始的 “壬戌之秋” 至 “羽化而登仙”。这乃是 “赋” 的正文之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其中又可细分为三小节。
第一小节共有四句,明确了时间、人物以及地点。此乃撰写赋的常规笔法,恰似一篇长诗之前的小序。
图片
第二小节共计五句,前两句描绘景色,后三句叙述事件,也就是将客观的景物和主观的言行交错、交替着来书写。我在前文曾言,本篇以 “写志” 为主,并不着重对景物的刻画;故而本篇的景语仅有四句,即此处的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和下一小节的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罢了。但这四句极为凝练概括,“清风” 二句写风与江。“白露” 二句写月与江。总之,景物描写只为点出 “江” 和 “月” 来,以作为后文 “写志” 时举例所用。
图片
“诵明月之诗” 两句与下文 “月明星稀” 两句意趣相同,大抵文人游山玩水,极易从客观景物联想到昔日所读的作品,而后再由前人的作品引发自身的感想。此处写月尚未升起而先以《陈风・月出》作为引子,“诵明月之诗” 两句乃是互文见义,然而有时这类互文见义的句子不能前后互换。因为 “窈窕之章” 是包含在 “明月之诗” 当中的,内涵大小有别,所以小者不可置于大者之前。而先 “诵” 后 “歌”,也契合诗人吟咏时的实际情形。于此能够得见作者心思的缜密之处。
图片
第三小节依旧是先景后事,由事生情。遣词造句自然生动,然而多有所本。用 “徘徊” 来描绘月光移动,古诗中屡屡可见,如曹植《七哀》中的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 “可怜楼上月徘徊” 以及李白《月下独酌》中的 “我歌月徘徊”。“白露横江” 句也是从《春江花月夜》中的 “空里流霜不觉飞” 化出,“水光接天” 句化用赵嘏《江楼感旧》中的 “月光如水水如天”,“一苇” 取自《诗经・河广》中的 “一苇杭之”,“万顷” 取自谢惠连《雪赋》以及范仲淹《岳阳楼记》,“冯虚御风” 取自《庄子・逍遥游》,“遗世独立” 取自李延年歌,“羽化” 取自《晋书》,“登仙” 取自《远游》。其自然生动之妙处,在于句子对仗而文字并不对仗,得古赋之神韵(如《九歌》中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便是句子对仗而文不对仗者)。
这一小节的每句话都依照先后次序而成,不容挪移放置。“少焉” 以下写月出,由 “出” 而 “徘徊”。“白露” 二句是月出之后所见,由水上至天空,由近及远。“纵一苇” 句是写主观的游者,“凌万顷” 句是写客观的江面。“浩浩乎” 句写泛舟江上的情形,“飘飘乎” 句则写舟中人的心情感受。笔势流畅,仿若信手拈来,词语皆有出处,却毫无堆砌的痕迹。
(书文同赏,方能得其三味!小如先生国学醇正,大成难望其项背,但热荐阅读此文时置古之书品赤壁赋于前,庶几能入雪夜访戴之境!所选自非文衡山之俗贫,余所荐者自以潇洒从容为念,如下三件:《苏轼赤壁赋》、《董其昌櫽括前赤壁赋》、《赵孟頫前后赤壁赋大德三年本》。大成按)
(待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们将《苏轼赤壁赋》、《董其昌櫽括前赤壁赋》、《赵孟頫前后赤壁赋大德三年本》精确复制,作为极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飨书友!请注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
欲购专业级《苏轼赤壁赋》、《董其昌櫽括前赤壁赋》、《赵孟頫前后赤壁赋大德三年本》超清复制件的书友,可点击下面商品卡,品鉴与激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杨方配资-配资交流平台-个人炒股配资-股票配资线上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